摘要:影片通过代表性探求的道具,明亮灿烂且带有成长意味的色彩,极具时代特色和成长气息的主客观配乐,以及回忆与梦幻交织的手法,共同向观众奏响出一曲有关于英雄与青春,关于性与爱情,关于孤立与成长的青春挽歌。此次影评将着重从色彩的角度解读这场回忆与梦幻交织的青春挽歌。

(一) 激情,暴力与革命之红。

影片中,红色一是象征着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小军身处这个时代之下,这个年龄段对于英雄的崇拜。其次,红色象征着马小军青春时期过量荷尔蒙的挥霍下的暴力与反叛。在马小军逞强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的充满暴力的场面中,暗红色的鲜血从被击打的孩子的头部缓缓流下,而造成这场血腥画面的,正是马小军和他的好哥们挥霍过量青春荷尔蒙的结果。这里的红色,是青春荷尔蒙的象征,是暴力的象征。但是,青春除了是那挥霍荷尔蒙的暴力与叛逆,更是那懵懂的对于性的认知和爱的追求。影片当中,于北蓓穿的是红色的上衣,照片中那个令马小军魂牵梦绕的女孩子米兰亦是红色上衣。而在马小军的回忆里原先和他们常常在一起的于北蓓,在米兰出现之后却消失不见了。事实上,米兰就是于北蓓,于北蓓也就是米兰。为何要如此处理?因为,米兰是马小军青春时期的梦中情人,但却爱而不得,她只将他视作一个小毛孩。所以,他将对于米兰的爱意,渴望米兰能够对他有所表示的行为转移到了于北蓓的身上。姜文导演正是利用红色这样一种鲜艳明亮的色彩来象征青春时期的激情,将马小军的记忆与幻觉交织,将于北蓓与米兰重叠,勾画出马小军青春时期对于爱情的追求以及回忆与梦幻交织的色彩。

(二)青春之暖黄

在平常所见的影视中,常常是将回忆用作黑白,现实用作色彩。然而《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将过去时空即回忆用作充满美好,阳光灿烂的明黄色彩,而现在时空即现实却是沉闷乏味黑白色彩。 其实,姜文导演这样运用色彩,与他所想要传达的弦外之音有关。

马小军在回忆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好明亮的青春岁月时,是夏季这样的一个季节,表现夏季是需要色彩的。除此之外,在这场青春舞曲中,导演运用了柔光以及过度曝光营造影片暖黄色的基调。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马小军,米兰等人物的身上常常会有一层如同天使一般的光晕,人物如同闪烁在梦中,亦真亦幻。这样的色彩既符合片名阳光灿烂,又符合回忆与梦幻的交织。暖黄色彩让这一场回忆变得模糊而美好,同时马小军在这如梦似幻的回忆中不断地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色彩的朦胧感搭配上叙事主体的旁白——记不清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记不清米兰到底是不是照片上的女孩,于北蓓又为什么突然消失在了记忆中。他试图将记忆还原,但记忆却有可能被情感改头换面,他再三强调观众不要相信他的回忆。在这样由色彩打造的朦胧氛围之中,观众跟随着马小军的自叙感受他努力想要抓住但却吹弹可破,朦胧虚幻的回忆里的青春。

(三)成长之黑白

而影片最后黑白色彩的运用,暗示着由过去时空回归到了现实时空,同时也象征着灰暗孤寂的成人世界。当年的好哥们又再次重聚,曾经一起生活在军大院起哄、打架、闹事的叛逆的少年们不见了踪影,成长后的他们是稳重的,严肃的,是穿着西装坐着豪车的成年人。成年以后所要面对的灰暗与压抑,痛楚与苦闷,让昔日的好哥们不再如小时候一般可以通过肆无忌惮的打闹与叛逆得以宣泄。而看似光鲜亮丽的人生背后,是一片片的灰暗,孤寂与虚无。告别青春的成人世界,离“阳光灿烂的日子”越来越遥远,影片黑白色的反用,似乎也在告诉观众,叙事主体即马小军多希望成年以后的这一切也只是一场回忆一场梦。

(四)结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毫无疑问是姜文导演堪称经典的处女作,影片除了上述提及的色彩运用,镜头语言,更有出色的剪辑,精准的画面配乐,巧妙的视点,炉火纯青的光影运用,独具特色的曝光与饱和度以及绝妙的旁白和叙事风格。影片利用这些巧妙的手法将回忆与梦幻交织形成一幅写意的山水画,记忆夹杂幻觉的真真假假无法在这样的写意画中得到印证。而顾长卫的镜头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将姜文导演的弦外之音巧妙地运用镜头加以传达。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手法搭配中,它向我们传达了一部真正的,优秀的电影所应当重视的视听元素。